ico_gvoice

攀登高山帶來生命養份,教會我們貫徹冒險初心

厭倦的城市枯燥,這幾年越來越多人選擇走近山林,僅管路上一定會又累又髒,人們仍願意背負裝備行囊,揮灑汗水,在自然之境裡與大地互動。有些人是因追尋美景而展開冒險、有的則是渴望為壓抑的身心找到出口、也不乏想挑戰自我、創造美好回憶的類型,更有一群登山家,他們以山為師,造訪群山締造紀錄的同時,也將向山學習的經驗內化為生命實踐,影響臺灣登山發展及各個世代。他們如何貫徹冒險初心?如何從血淚交織的步伐中得到生命收獲?跟著橘人誌的腳步,閱讀這些與山互動的精采故事。

把收獲寫成文字,為臺灣山林說故事

被譽為戰後登山四大天王之一的邢天正(邢老),在動盪年代隨國民政府來到臺灣,自小成長於中國河北平原的他,童年記憶盡是讓人神往的連綿峰巒,在往後的人生裡,山林也成為思鄉寄託,他以臺灣山脈為座標展開冒險旅程,成為首位完成百岳攀登之人,也是有紀錄以來,成功攀登大霸尖山的臺灣人之一。   除了登山,擅長文字的邢老,也仔細記下自己冒險過程,將長時間觀察山形地勢、氣候知識及動植物生態研究書寫成文,當時《中華山岳》、《臺灣山岳》等期刊雜誌裡都能看見他的發表;此外,邢老也在其著作《台灣山脈稜脈圖》,細細描繪地形、山脈水系、路徑溪壑等,補足早期地形圖的不足,而《台灣高山明細表》則羅列共238座高山資料,無私地傳承所知所聞,為神祕的臺灣山林掀開面紗,受後人景仰。

與心對話,在山林裡發酵的人生哲思

隨著登山運動的興起,人們開始發現,接觸山林的獲得不只限於體能淬鍊,還有內在成長及生命感悟。臺灣第一位完攀世界七頂峰的女性登山家江秀真曾說:「登山讓我學會如何慢下來,找到自己的節奏是最重要的。」2007年,她在一次登山過程中遭逢致命暴風雪,生死交關之際她許下誓言,若平安度過,自己一定要回饋社會。人生下半場,她積極推廣登山教育,帶著高齡長者走進山岳、累積了三千多場演講,並投入高山氣象監測網研究,有效降低山難事故發生。

而出身布農族的登山家伍玉龍,則是原住民跨足海外攀登的先驅人物,在十多年前便以無氧方式,攀登世界第六高峰──卓奧友峰。他說過:「山是最嚴峻的老師,教導我們不能太軟弱。」山充盈了他的生命,也是人生歲月裡最飽滿而堅毅的陪伴,年輕時的他曾任玉山國家公園巡山員、神鷹搜救隊隊長,現在則捲起衣袖,成為遵循環境友善的傳統手作工法,修繕山林古道的榮譽步道師,一鋤一石照顧環境,也溫柔地打開了人們與山互動的路徑。伍玉龍說過:「我們跟動物、植物、環境都有感情。如果你對環境付出感情,它一定也會回饋給你。」

從臺灣走向世界群山,分享始終是不變初衷

經過時間洗禮,登山行動也在不同世代生命裡紮根。2013年完登五座八千尺高山、2019年造訪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,年輕登山家呂忠翰(阿果)締造臺灣紀錄,其赤誠的冒險精神也感動無數人,但在他心中,自己仍然是那個抱持著純粹信念,用心感受山林哲思的「小屁孩」。

從熟悉的臺灣山脈至世界群山,一次次的登山行動積澱著生命厚度,每跨出去的那一步需要勇氣、需要萬全準備,很多的經驗都是仰賴天時地利人和,才能順利完成目標,阿果分享,在大自然裡的學習打開了他的世界觀、人生觀,也找到自我價值,是終身受用的珍貴寶藏,「完成冒險後將過程分享給大家,讓人們了解探險樂趣及不同視野,就是我活著的意義。」他說。

阿果打開了人們對山林的認識,也積極推動臺灣戶外教育發展,因緣際會下他和長年推廣冒險教育、鼓勵年輕人跨越舒適圈的「橘子關懷基金會」結識,對雙方勇氣作夢、用心做自己的想法極有共鳴,而橘子關懷基金會也決定進一步支持阿果「攀登14座八千尺群山計劃」盼他實現自我的同時,能帶回更多故事,為臺灣登山歷程創造更多新可能。

冒險對阿果而言,並非一次性的目標,而是人生的重要組成,現階段計劃完成不是終點,他的夢還在延續,未來,他希望能成立一處以冒險教育推廣為名的基金會,倡導課堂外、體制外的學習,在40歲學習航海、45歲出發環遊世界,繼續向人們訴說不同領域故事。阿果持續將冒險精神貫徹於生命中,保持彈性隨時修正、隨時做好準備,說他過於理想嗎?不,因為在登山家的生命裡,理想就如同爬山,只要能看得見方向,路永遠不遠。

▲山的高大壯闊激發人的謙遜,重塑人對風景的理解,也能拓展自我的心境,嚴峻大自然給予的寶藏,一輩子都受用

撰文:Arya.S.H
圖片來源:Stock up